第1691章 他为什么?(2/7)
些理论的引用本身并无问题,甚至是当前分析网络社会的常见路径。
然而,问题在于他的阐述方式。
李乐是在与这些理论进行深度对话,甚至试图超越其局限,而邹杰的讲述,则更像是在进行理论搬运和名词堆砌。他反复强调“整合”与“构建”,但“整合”了什么,“构建”了何物,听起来却有些空泛,缺乏一个像李乐那个“技术、社会、文化三重互动模型”一样清晰有力的核心骨架来支撑。“
他提到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提到了传统社会学理论在面对网络新现象时的解释力局限。
这些论点,与李乐报告的开场部分,在核心逻辑上高度重合,只是表述的词汇和引用的具体案例略有不同。
邹杰能感觉到,台下一些听众的眼神开始变得有些飘忽,有人甚至悄悄打了个哈欠。
当他开始讲到网络权力时,这种对比愈发明显。
“......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权力呈现出一种弥散化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平台作为关键行动者,掌握了规则制定、数据掌控和.....和注意力分配的权力。”邹杰努力想使用更专业的词汇,但“注意力分配”这个词,在李乐精辟的“注意力经济”和“算法规训”面前,显得粗糙而缺乏理论深度。
他甚至也引用了福柯,提到了“微观权力”,但仅仅是提及,并未能像李乐那样,将其与算法的具体运作机制、数据的商品化深刻联系起来,只是浮于表面的概念借用。
也试图提出一个“基于资源控制与规则制定的二元权力分析框架”,听起来结构完整,可在李乐那充满动态感和哲学思辨的“液态权力”、“算法权力”分析之后,这个框架显得静态、呆板,甚至有些过时。
邹杰并非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他花了相当篇幅强调自己研究的“实证检验”部分,展示了一些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论坛数据,以及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
展示了几张图表,试图说明线上互动频率与社群认同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工作在李乐之前那套贯通宏观结构与微观实践、融合哲学批判与方法论反思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像是....零碎的补丁。
仿佛是在一栋已经初具规模的宏伟建筑旁,努力证明自己手中几块砖头的质量和用途。他的数据和分析本身或许扎实,但缺乏一个足够有力的理论问题作为牵引,使得这些实证工作像是无根的浮萍。
明眼人,尤其是刚刚认真听了李乐报告的人,立刻就能看出,这些个图表,与李乐提出的“技术架构、社会互动、文化表征三重互动模型”在结构上和核心要素上惊人地相似,几乎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一个简化版或同构表述。
唯一的显着区别可能在于,邹杰的图表配色更花哨一些,箭头更多,看起来更加的.....复杂。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邹杰的眼神多次不自觉地飘向前排。他看到森内特教授歪着头,手指抵着下巴,眼睛半开半阖,那表情与其说是在沉思,不如说是在.....忍耐?
偶尔,森内特会侧过头,对身旁的玛丽女士低语几句,玛丽女士则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平和,但邹杰总觉得那平和之下带着一丝审视,甚至是若有若无的惋惜。
他看到菲茨杰拉德教授百无聊赖地玩着手中的钢笔,偶尔抬头瞥一眼屏幕,嘴角那惯有的嘲讽弧度似乎更加明显了。
最让他难受的是李乐。李乐就坐在森内特旁边,身体放松地靠着椅背,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既没有得意,也没有不屑,只是平静地看着,听着。
但偶尔,当邹杰在某个理论衔接处出现磕绊,或是试图强调某个自以为创新的观点时,邹杰似乎捕捉到李乐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