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1章 他为什么?(1/7)
主持人话音落下,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更多是程式化的礼貌,为刚刚结束的精彩,也为即将开始的新篇。
然而,这掌声听在邹杰耳中,却像是一阵阵催促的鼓点,敲得他心慌意乱。
吸口气,仿佛要将周围所有稀薄的氧气都压进肺里,好给自己虚浮的身体注入一点力量。
邹杰整理了一下其实早已熨帖无比的西装下摆,这个动作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寻求心理安慰的仪式。掌心里的U盘已经发烫,那里面存储着他准备了数月、自认为凝聚了心血和“创新”的成果。
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的周帆担忧地看着他,小声鼓励着,“邹老师,加油!”
邹杰点了点头,脸上挤出一个极其僵硬的笑容,迈步,脚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踉跄,仿佛那双锃亮的皮鞋踩着的,不是坚实的地板,而是刚刚被烈火烧过的滚烫的灰烬。
当与正走下台的李乐擦肩而过时,李乐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淡淡的笑意,甚至微微颔首,像是在说“到你了”。
这笑容在邹杰看来,却充满了怜悯和嘲弄,刺眼得让他几乎想要别过头去。强行控制住面部肌肉,回以一个极其短暂的、几乎只是肌肉抽搐的点头,随即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的站到了报告台后。
李乐这孙子不知是有意无意,在下台时,还把麦克风往上掰了一下,到李乐额头的高度,让邹杰手忙脚乱地调整着,金属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在安静的会场里格外突兀,尴尬又添一分。
摆弄好之后,邹杰又看了眼台下,那些刚刚为李乐报以热烈掌声和会心微笑的面孔,此刻大多显得平静,甚至有些疲惫和心不在焉。
前排,森内特已经重新调整成了一个更舒服的瘫坐姿势,半眯着眼,仿佛在养神,玛丽女士优雅地端起水杯,小口抿着,菲茨杰拉德则低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没什么表情的脸上,组委会的副主任,牛津的系主任.....
强迫自己将目光从这些能轻易影响他心态的大佬身上移开,落在了自己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点下了翻页笔,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他精心设计的PPT封面:深蓝底色,烫金字体写着标题——《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初探》,下面是他的姓名和单位,几个字被他特意加粗放大。
标题本身,与李乐那份《网络社会学:概念梳理与理论路径的一些探索》相比,就显得更为中规中矩,甚至带点笨拙的学究气,缺乏那种直指核心的锐利。
“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邹杰开口了,声音带着明显的干涩和紧张,远不如李乐那般松弛流畅。他刻意放缓了语速,试图找回平日里演练了无数次的、那种沉稳自信的语调。
“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我们课题组关于网络社会学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的一些初步探索......”
最初的几分钟,邹杰几乎是凭借着肌肉记忆和反复演练的本能在进行。
阐述着研究背景,强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措辞与李乐开场时有七分相似,但少了那份举重若轻的框架感,更像是在罗列现象。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延伸、重构与.....映照。”
邹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用了“映照”这个词,试图与李乐的“延伸、重塑与挑战”区分开来,但内核的相似性让这种刻意的区分显得苍白无力。
他引入了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性”来解释线上行动的制约与赋能。他提到了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概念,试图将网络平台看作新的“场域”,将关注度、影响力视为新的“资本”形式。
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