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圣驾凯旋安天下(1/4)

目录

“还真有一事,当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发生。”

本来赵俣就怀疑这个老婆婆是别人找来骗自己的托,‘这老太太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像一般农妇。’

现在,这个老婆婆又这么说,就更像是有人想借她的嘴跟自己说点什么了。

赵俣不动声色地问:“不知何事须当今陛下知晓,若他不知晓,又有甚大事发生?”

让赵俣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婆婆还跟自己玩欲擒故纵,只听她说:“大官人又非当今陛下,知晓此事亦无用也。”

老婆婆此言一出,周围的人,尤其是赵俣的一众女人,全都掩嘴偷笑不已。

人啊,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越是旁人讳莫如深、欲语还休之事,越能勾起心底那股难以抑制的好奇。

赵俣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免俗。

所以赵俣笑着说:“小可与当今陛下乃旧识,此次回京,多半能见到他。”

老婆婆看了一眼赵俣,见赵俣器宇不凡,又见赵俣身边的女人个顶个的漂亮,再看院外的护卫各个威武雄壮,越发地觉得赵俣不凡,心想赵俣或许真能见到当今的皇帝也不一定。

念及至此,老婆婆对赵俣说:“我这里微山湖,腐烂水草混着虫粪之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只怕要有蝗灾爆发。”

赵俣真没想到,老婆婆说的是治蝗的事。

此事确实不是小事,搞不好真会酿成大的灾难。

十多年前,有飞蝗自江苏洪湖出现,飞则遮天蔽日,落则盖地无缝,聚则压折树枝,食则沙沙有声,而且可抱成团球状滚渡过河,来势之凶,实属罕见,如此六天六夜,庄稼、树叶、野草被食尽,洪湖附近成为一片赤地。

蝗虫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害虫,一两千年来严重地破坏着农业生产,更为凶险的是,蝗灾多发生在大旱之后,往往百姓才捱过一场旱灾,抢种了一点救命粮,蝗灾就接踵而至,让刚刚燃起的生存希望再次破灭。

这无穷无尽的灾难与痛苦不断积聚发酵,最后落到史书上就只剩下了六个血淋淋的大字:是岁饥,人相食。

面对汹涌而来的蝗虫大军,很多人选择了屈服,他们请出蝗王娘娘、刘猛将军,以为只要虔诚地供奉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责难,驱散漫天的蝗虫。

当然,也一直有人在选择与蝗虫斗争。

《汉书,平帝本纪》记载,早在西汉元始二年,就有人已经开始了治蝗的斗争。

那年山东青州一带爆发了蝗灾,朝廷为了治蝗,拨出大量钱款用来奖励捕杀蝗虫的农民。

这也是史载的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唐代,宰相姚崇非常重视治蝗,他发明了火烧灭蝗法。因为蝗虫有趋光的习性,夜晚只要在田间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烧杀蝗虫。

截止到目前这个时代为止,中国人在治蝗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不过这些经验显然还不足以应对蝗虫大军。

还好,这个时代有赵俣他们这些穿越者,更幸运的是,他们这些穿越者当中有袁倾城这个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学过如何治蝗。

当初,好像是赵俣登基的第三年,江苏地区就爆发了大范围的蝗灾。

赵俣当即就命令各地的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等衙门立即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挥(实际上是接受袁倾城的指挥),成为专门的治蝗部门,打抗蝗保卫战。

——大宋没有专门设立治理蝗灾的部门,治理蝗灾主要由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完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原本负责军事粮草供应,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涵盖财政、监察等多个方面。在治理蝗灾时,转运司需要参与组织救灾事宜,如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曾下令让开封府界提举司、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穿成邪修,带全员反派飞升 重生提瓦特,成为坎瑞亚公敌 斗罗:剑修无上 重回七零开局奶奶留个空间怎么了 启明星望月明 小巷人家:女穿男不当愚孝庄超英 偃偶 摆烂吃瓜:满朝文武嘻嘻?不嘻嘻 你好,在残酷该死的世界当指挥官 人在奥特,开局获得地球意志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