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安邑捷报,后续行动(2/2)
众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主张稳扎稳打,有的则倾向于速战速决。 王志伟静静聆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待众人发言完毕,他缓缓开口:
“诸位将军之言,皆有道理。安邑之胜,确需乘势而上,但亦需量力而行。我军虽胜,亦需休整。不过,休整非为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我军行事,当以大局为重,既要勇猛果敢,亦需智谋深远。先派细作潜入闻喜,详查敌情,同时整顿兵马。我已命人筹备粮草,加固防线,确保我军无后顾之忧。待时机成熟,便由赵统将军领兵为先锋,杨卫国、周强二将率军两翼包抄,姜维将军率大军随后,共取闻喜,以成大业!”
众将闻言,无不精神大振,纷纷表示赞同。
王志伟见状,大手一挥,下令道:“既如此,便依此计行事。各将速回营准备,三日后,大军开赴闻喜,再创辉煌!”
闻喜,在安邑之北。这座古城坐落在魏国的腹地,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北接雁门关之险峻,南望中原之沃野,东连太行山脉之巍峨,西通河西走廊之辽阔。
闻喜四周被群山环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这些山脉不仅为闻喜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保护着城内的安宁,同时也为军事防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形条件使得闻喜城易守难攻,成为了一处坚固的军事要塞。
闻喜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它位于多条古代商道和军事要道的交汇点,无论是北上南下,还是东进西出,都极为便利。
这样的交通优势,使闻喜在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战乱时期,闻喜成为军队集结、粮草补给的重要基地。
闻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周的山脉中蕴藏着丰富的铁、铜等矿产,这些资源为魏国的军事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盆地内的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为闻喜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
闻喜的名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据传,其名取自古代传说中的“闻喜鸟”,这种鸟类在古时被视为吉祥之兆,其歌声能带来喜悦与幸福。
重生三国,诸葛再世